发布时间:2021-04-24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胸科医院点击: 次
各位家长请注意!
春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
为了更好提高全区防控意识
4月23日上午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在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开展“广西手足口病”专题集中采访活动
今天专家通过十个要点
带大家一起学习了解
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
一起来看!
采访人:钟革
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
1
今年全区手足口病流行概况
2021年发病大幅升高,显著高于去年流行水平,大部分地区流行强度显著高于去年。截至4月21日,全区累计报告33659例,是2020年同期(1325例)的25.3倍,流行强度稍高于2019年。今年已报告重症36例,无死亡病例报告,与前五年同期相比,重症减少70.73%,死亡减少2例。
手足口病主要发病年龄在5岁以下,占90%以上,也就是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和局部暴发疫情95%以上都发生在幼儿园(2021年报告61起,其中58起在幼儿园)。
广西手足口病发病有2个高峰,每年4-7月和9-11月,其中4-7月流行强度大于9-11月。
2
手足口病大幅回升的原因
一是复工复产复学尤其儿童游乐场所,托幼机构的正常开放增加了易感儿童聚集接触机会,增加了感染几率,今年托幼机构报告了58起聚集性或局部暴发疫情,而去年同期报告0起。
二是病原复杂,分布广泛,传播途径多样。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主要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等,基因型和血清型较多,感染者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都可以存在病毒,可以通过密切接触、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造成感染。
三是人群普遍易感,免疫保障不足。全区EV71疫苗接种率不高(6个月-5岁适龄儿童EV71疫苗2针累计接种率为31.23%),2021年1月1日至4月11日,全区EV71疫苗二针接种率仅为1.80%,无法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易感儿童数量巨大。
四是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重点场所风险大。托幼机构、儿科门诊和病房、儿童游乐场等重点场所防控责任落实不到位,相关防控措施难以落实,传播风险难以有效控制。
五是宣传工作不到位,儿童监护人防控意识不强。手足口病同样需要联防联控,需要落实传染病防控的“四方责任”,尤其在宣传教育方面,仍无法做到全覆盖,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知晓率还不高,有的家长认为手足口病危害不大,但是手足口病可以导致严重并发症,不仅可以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影响智力,严重的可以导致死亡。
3
如何才能做好手足口病防控
主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抓好重点场所防控工作。自治区组织专家制定了托幼机构十严格、医疗机构十严格、儿童游乐场所六严格,各地需要认真落实里面的相关工作要求。
二是抓好宣传工作。要通过各种媒体、各种方式,形成密集、长期、广覆盖的宣传氛围,告知家长、老师、儿童游乐园经营者应该怎么去防控,尤其要强调大人和儿童勤洗手,常用物品要勤消毒等既容易实现、防控效果又明显的措施。自治区疾控中心已开发了一系列宣传品,并已公布在外网,请广大群众及时下载了解。
三是要大力推进EV71疫苗接种,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接种EV71疫苗不仅可以保护不受该种病毒感染,更重要的是可以减少该病毒引起的重症病例,各地要大力推进接种工作,尽快提高接种率。强烈建议家中有6月龄-5岁儿童的家庭,尽快带孩子去接种。
二
疾控专家采访人:蒋丽娜
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急传所主管医师
4
根据监测情况,今年手足口病的病毒类型是否有变化?容易导致重症的EV71型是否为优势病毒?
答
根据全区病原学监测情况,今年手足口病的病毒类型未发生明显变化,依旧以CA16和其他肠道病毒为主。
随着EV71疫苗接种的不断推进,近几年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轻症病例和重症病例均显著降低,自2017年来EV71已不再是引起我区手足口病的优势毒株,但EV71主要引起重症和死亡,我们依旧需要重点关注,继续推进EV71疫苗的接种。
5
手足口病疫苗的接种情况如何?是否有足够的疫苗供接种?是否有广西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后保护情况的相关数据?
答
自2016年推行手足口病疫苗的接种以来,我区手足口病疫苗的累计接种率逐年上升,但接种率还不算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增大公众的接种意愿,截至目前,我区1针累计接种率接近40%,2针累计接种率超过30%。
疫苗供应是充足的,建议6月龄-5岁儿童尽早及时接种。
关于广西接种手足口病疫苗后的保护情况,我们前期根据接种数据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接种1针和接种2针疫苗对EV71所致重症病例的保护率分别为81.4%和88.3%。
6
根据今年的流行特点,采取了哪些防控措施?对公众预防手足口病有哪些提醒?
答
今年我区手足口病的流行情况与往年类似,预计4-7月和9-11月为发病高峰,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加大防控力度,力争取得防控成效。截至目前,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已下发了《2021年重点场所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2021年1-4月全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医疗卫生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十严格”措施的通知》《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手足口病宣传教育的通知》等多个文件,同时还与教育部门联合下发了《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十严格”措施的通知》,要求托幼机构严格学生健康管理,做好学校的通风与消毒等;医疗机构严格预检分诊制度,做好院感防控等;主管部门加大对托幼机构和医疗机构等的指导与监督;加大对公众的宣传力度,增加公众对手足口病的了解;严格做好疫情处置,谨防疫情的扩散和蔓延;加强重点场所病原学监测,在手足口病流行高峰期,对各类门诊、托幼机构、儿童游乐场所以及公共厕所等重点场所进行环境采样,了解重点场所手足口病的感染风险,为实施精准防控提供依据等。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多发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对公众来说,需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外出时务必随身携带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乘坐交通工具或在超市、商场、电梯间等密闭环境和人员聚集场所,严格按要求正确全程佩戴口罩;家长和小孩均要勤洗手、常消毒、经常开窗通风、不吃生冷食物等;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6月龄儿童尽早及时接种EV71灭活疫苗。
7
在流行高峰期,大量家长和儿童涌入医院是否会带来交叉感染等疫情防控问题?专家对此有何建议?
答
手足口病病原多样,传播途径复杂且易于实现,尽管医疗机构在院感防控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但鉴于手足口病防控的复杂性,医院依旧是手足口病交叉感染的重点场所,特别是流行高峰期,就诊婴幼儿增多,存在一定的感染隐患。
建议家长和儿童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前往医院务必随身携带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并严格按要求正确佩戴;尽量采取网上预约挂号,减少在医院的等待时间;接触医院的各类物品后及时清洗消毒双手;就医回家后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洁双手并清洗消毒衣物;同时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医院也要严格落实各项防控要求,严格预检分诊制度、设立手足口病专门诊室、做好场所通风消毒以及医疗器械用品和环境的消毒、做好对公众的宣传教育等
三
临床专家采访人:覃敏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部主任,儿科副主任,呼吸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8.手足口病如何做到早发现早诊治?手足口病早期有哪些特征?
手足口病是一种低龄儿童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
(1)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多发传染病,主要病原为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6、10、16型,以发热及手、足、口、臀部疱疹为主要特征。
(2)病例多为5岁以下儿童,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最高。患儿先是发热、食欲不振、精神差和咽痛起病,随后可出现口腔溃疡,手掌、脚掌以及臀部可出现红色皮疹。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一般在 1 周内痊愈,无后遗症。少数患儿发病后迅速累及神经系统,表现为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等,发展为循环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患儿病死率高。
具体临床表现
(1)潜伏期:多为 2~10 天,平均 3~5 天。
(2)临床表现: 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手足口病分期、分型为5期:
第 1 期(出疹期)--早期
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 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典型皮疹表现为斑丘疹、丘疹、疱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不疼不痒,皮疹恢复时不结痂、不留疤。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时可见瘀点、瘀斑。某些型别肠道病毒如 CV-A6 和 CV-A10 所致皮损严重,皮疹可表现为大疱样改变,伴疼痛及痒感,且不限于手、足、口部位,膝盖、臀部也多见、部分四肢躯干也出现皮疹。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普通型,绝大多数在此期痊愈。
此时家长注意:若发现孩子出现低烧、食欲减退或不愿进食、口腔不适(孩子可能喊痛或不时有手指探口动作),需要提高警惕,可光亮处(或手电筒)查看口腔四壁有无红疹/疱疹/破溃等异常情况,同时仔细查看四肢,尤手掌心、足心、肛周等,观察有无皮疹发生。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诊。
第 2 期(神经系统受累期)
少数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 1~5 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可痊愈。
第 3 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多发生在病程 5天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 血压升高。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若能识别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第 4 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可在第 3 期的基础上迅速进入该期。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血压降低或休克。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临床可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等。
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第 5 期(恢复期)
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部分手足口病例(多见于 CV-A6、CV-A10 感染者)在病后 2~4 周有脱甲的症状,新甲于 1~2 月长出。
家长应密切关注患儿病情,如出现持续高热体温>39℃、反复呕吐、嗜睡、易惊吓或烦躁、手足抖动、眼球上翻、站立或坐立不稳、呼吸困难等情况(神经系统受累2期)必须立即、马上就医。
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识别第2期和第3期,阻止发展为第 4 期。年龄 3 岁以下、病程 3 天以内和 EV-A71感染为重症高危因素。
9.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如何做好孩童的卫生防护?
流行病学知识
(一)传染源
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手足口病隐性感染率高。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在幼儿园患儿是主要的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杯子、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如隐性感染老人咀嚼食物后喂养小孩)。 有部分外表健康的家长和儿童可携带病毒并传播本病,不注意个人卫生时就有可能在家庭和幼托机构内将病毒传染给其他孩子。
(三)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 5 岁以下儿童为主。
(四)发病季节:
广西每年4~7月和9~11月是高发季节(开学季节)。
预防措施:
(一)预防接种:
建议≥6月龄儿童接种EV71疫苗,越早接种越好,鼓励在1岁前完成接种程序。接种EV71疫苗虽然不能完全避免再次得手足口病,但可降低EV71感染相关的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风险,可保护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不受损伤,让孩子正常发育,健康成长。
(二)对家长的建议:
大人和小孩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常消毒、多通风、保持社交距离。
(1)大人和儿童在饭前便后、外出回来后要流动水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2)看护人员在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及呕吐物后要及时洗手。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在使用前后均应充分清洗;每日要对儿童的玩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品进行擦拭消毒。
(4)儿童不要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已患病的同伴。
(5)经常开窗通风,可在太阳下晾晒衣被以达到消毒目的。
(6)儿童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应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如农贸市场、超市、公园及商场儿童游乐园、公共汽车、广场和医院等。必要时随身携带免洗手消液。
(三)对幼儿园的建议:
(1)托幼机构应加强晨检和午检,发现疑似患儿立即通知家长,建议及时就医、隔离治疗。
(2)校医给老师培训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老师个人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并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若发现孩子出现低烧、食欲减退或不愿进食、口腔不适(孩子可能喊痛或不时有手指探口动作),需要提高警惕,可光亮处(或手电筒)查看口腔四壁有无红疹/疱疹/破溃等异常情况,同时仔细查看四肢,尤手掌、足底等,观察有无皮疹发生。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家长带孩子去就诊。
(3)孩子的生活用品、玩具、门把手、床上用品注意消毒、清洁等,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四)对游乐园、公园、电影院、地铁、公共汽车、购物中心、超市等公共场所的建议: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务必保持孩子游玩娱乐设施的干净、卫生(每天至少2次的擦拭、消毒),如滑滑梯、海洋球、摇摇椅、蹦蹦床、充气城堡等。其他如座椅、扶手、车门等等触手可及的地方。
10.手足口病能否自愈?是否需要立即到医院就诊?
部分不发热、轻症、免疫功能好的患儿可以自愈。但如果发现孩子有发热、皮疹、精神不好、状态异常的情况也就是说发现孩子出现第一、二期的表现就必须立即去医院就诊及时
以上内容转载自健康八桂微信公众号